跳到主要內容區
:::

通識正念講座,邀請林裕勛教授開講

最後更新日期 : 2022-04-21

本校通識教育中心正念靜觀中心於3月16日,邀請經管系林裕勛教授針對正念研究成果進行分享,講座的主題為:Compulsive Instagram use: Roles of stickiness, gratifications, and mindfulness(IG的強迫使用:黏著、滿足和正念的角色)。這個主題主要是透過學生問卷的回饋,思考正念介入對媒體社群的黏著與強制性是否有抑制的效應?研究後發現,雖然IG使用者有黏著傾向,但使用者的正念體現,則能有效減輕強制使用的現象。

裕勛教授學術專長為資訊管理,此文以網路行為與正念的關係作為研究重點,是目前學術界少數整合正念、使用與滿足理論,以探討社交媒體過度使用的研究。這個研究產出,耗時六年,剛開始是以FB的使用做調查,但隨著年輕人對FB的使用逐漸轉向IG,因而將研究主題改為對IG的強迫性使用上。該篇論文刊登於《網絡心理學:網絡空間心理社會研究雜誌》,這是一本跨學科的SSCI期刊,專注於有關網絡空間的社會科學研究,由捷克馬薩里克大學所出版。

演講先從生命的課題說起,「我從哪裡來?」、「我要到哪裡去?」,但過去不可追,來者不可知,唯有「活在當下」,才是真實的。由此帶出「正念」的意義及起源,強調正念就是有意識的活在當下。但人們的身心總是如脫韁野馬而不自知,若能透過正念的覺察、聚焦當前事物、不帶價值評斷,把正念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,就可以幫助我們調整身心,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有意義。

回到講座主題,面對現代的年輕學生,由於網路及社交網站的過度使用,進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成效。從社會觀察的角度去看這個現象,探討黏著和過度使用的差異性及網路成癮對生活的影響,如:睡眠質量低、害怕錯過、抑鬱、焦慮……等。此刻若能正念覺察,則可弱化黏著對強迫使用的影響,也有助於上述現象的改善。

透過裕勛教授的研究成果,讓我們了解正念的練習,可以增加個人覺察力及對負面情緒和衝動的容忍度,有效提升專注力,較不會因為黏著驅力而過度使用社交媒體。演講最後,再次將正念與人生課題連結,鼓勵大家將心用在美好的事物上,同時學習傾聽自己與他人,留下意味深長的餘韻。也在眾人的掌聲中,結束此次精彩的演講。


本文同時刊載於明志電子報第122期。

資料來源: 通識教育中心
瀏覽數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