睡眠品質對於個體的工作效率、心理健康有著相當大的影響,而學輔組透過對學生或師長的直接服務中,也發現多數人由於生理或心理的壓力、可能導致失眠,接連著導致隔天工作效能的降低、作息不正常,並形成惡性循環,因此本講座希望針對影響睡眠的品質的因素講解,並促進參與學員增加對於影響睡眠的各種因素之了解,以提升睡眠品質。
因此學輔組在110學年度第二學期,邀請到好夢心理治療所的吳家碩臨床心理師,透過影片的展示與專業文獻,分享在睡眠的階段(從淺眠到快速動眼睡眠)、打呼的機制與評估、失眠的因素,並依據不同的症狀予以處遇方式以提升睡眠品質,諸如藉由控制光線來調節生理時鐘、睡前的放鬆與儀式的安排;或當要前往醫院時,應該要掛哪個科別、醫師可能會提供怎樣的治療方式,這些都有助於學員對於失眠的症狀與處遇有著更為全面的理解。
最後吳心理師也提到,現代人相較於過去的「被動失眠」、多了不少「主動失眠」─亦即捨不得睡、滑手機到半夜才睡覺的狀況,對此吳心理師也提出解釋,說過去睡眠是為了補體力,但現代人多數並非勞力工作,而是勞神勞心,因此相較於睡眠、不用動腦滑手機可能反而是補神補心的方式,由此吳心理師建議大家可以找到補充自己心神的活動、並排入休息時間,就可以免去「有時間睡、卻捨不得睡」的窘境。
本次講座學員皆相當滿意,質性資料有「講師對睡眠迷思、品質和睡眠的治療方法,有很清楚的說明,謝謝,老師。」、「了解睡眠衛生的相關知識,覺得很棒。」,顯示出師長們投入學習,確實能增進相關輔導知能,以及希望未來可以繼續辦理相關主題的期待。
本文同時刊載於明志電子報第122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