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珍愛生命與自殺防治守門人培訓」教師輔導知能研習
最後更新日期 :
2021-11-30
大學階段對許多學生來說,是一個相當不一樣的人生階段,學生常因為離家進入新環境或不熟悉情境而產生壓力,或者難以適應大學生活中新的要求、人際關係、課業壓力,若再加上過往壓力事件、背景,或有企圖自殺的意念或經驗等,都將成為導致大學生進入校園的潛在危險因子(引自賴念華,2014),而老師及各處室的職員工都是學生接觸的對象,可能因為你、我、他的提醒或關心,得以挽回可能發生的憾事。
因此學輔組在109學年度第二學期,邀請到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自殺防治暨生命關懷中心主任張家銘醫師,分享其在自殺防治中心的經驗,課程內容主要針對自殺的跡象、情緒狀態、處遇方式與自我照顧進行講解,在理解自殺現象方面,講師用最近時事與新聞、統計資料等,細膩呈現自殺自傷的人,他們所展現出來的外在樣態、內在心理感受為何,尤其談到目前自殺與Z世代和COVID-19之間的關聯,解釋厭世代的年輕人,何以有自殺率提高的趨勢,可協助教師更理解目前所面對的學生。
提供教職員工的因應策略部分,除宣導評估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狀態、支持系統,如何面對有自殺意念、精神疾患學生的時候,也可運用3R(Rethink、Relax、Release)的概念做為因應方針,以溫和的語氣、協助其接納自己的狀態、做情緒調節、促進其前往醫院就醫,可依循的醫療處遇模式為何,最後希望大家可以更多的關心身邊的人,一起度過每一次的情緒低落和起伏,也要大家作為助人者務必不忘自我照顧。
本次講座學員皆相當滿意,質性資料有「可以多分享個案經歷」、「對於此類事務要做到防範於未然非常不容易,但只要用心應對也可做到有效的預防」,顯示出對師長們投入學習,確實能增進相關輔導知能,以及希望未來可以辦理相關場次的期待。
因此學輔組在109學年度第二學期,邀請到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自殺防治暨生命關懷中心主任張家銘醫師,分享其在自殺防治中心的經驗,課程內容主要針對自殺的跡象、情緒狀態、處遇方式與自我照顧進行講解,在理解自殺現象方面,講師用最近時事與新聞、統計資料等,細膩呈現自殺自傷的人,他們所展現出來的外在樣態、內在心理感受為何,尤其談到目前自殺與Z世代和COVID-19之間的關聯,解釋厭世代的年輕人,何以有自殺率提高的趨勢,可協助教師更理解目前所面對的學生。
提供教職員工的因應策略部分,除宣導評估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狀態、支持系統,如何面對有自殺意念、精神疾患學生的時候,也可運用3R(Rethink、Relax、Release)的概念做為因應方針,以溫和的語氣、協助其接納自己的狀態、做情緒調節、促進其前往醫院就醫,可依循的醫療處遇模式為何,最後希望大家可以更多的關心身邊的人,一起度過每一次的情緒低落和起伏,也要大家作為助人者務必不忘自我照顧。
本次講座學員皆相當滿意,質性資料有「可以多分享個案經歷」、「對於此類事務要做到防範於未然非常不容易,但只要用心應對也可做到有效的預防」,顯示出對師長們投入學習,確實能增進相關輔導知能,以及希望未來可以辦理相關場次的期待。
資料來源:
學生事務處
瀏覽數: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