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農曆9月18日,是我們泰山區頂泰山巖與下泰山巖主祀神「顯應祖師」的聖誕,廟口都會有舞獅活動,藉此慶祝顯應祖師聖誕,因此泰山的舞獅跟廟宇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,是件滿有意義的活動。
舞獅的種類,在臺灣較常見的獅種,粗略可以分為廣東獅、臺灣獅、客家獅。廣東獅會用線去拉成浮雕,刻上堂號或是獅團的名字。廣東獅整體的重量較輕,除了獅頭舉高之外,也有放低的動作,搭配暫停動作,以跳高椿特技表演為主,生動花俏。臺灣獅又可以分為南部獅、北部獅。根據獅子嘴部開合分辨,南部獅為閉口獅,嘴部無法開合,其肩膀以下的動作比較多;北部獅和客家獅為開口獅,嘴部可以隨意開合,肩膀以上動作會比較多,因為獅身較重,講求舞獅者的武術基礎。進而依據獅頭的拿法區別臺灣獅和客家獅,臺灣獅是手握左右桿子,客家獅則是手握上下桿子。
南亞科技公司和明志科技大學秉持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、企業和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精神,去(111)年10月22日(星期六)合作舉辦「彩繪獅王文化工作坊」活動,邀請彰化鹿港桂花巷藝術村獅公館工坊施智翔老師,原來我們常見到的跳樁表演是廣東獅,透過工作坊讓我們認識許多臺灣獅─「方口客家獅」、「北部開口獅」、「南部閉口獅」、「金獅陣」!藉此更瞭解臺灣各地域獅頭文化的起源與發展、各式獅頭的特色,繪製屬於自己的獅頭,增進在地居民對在地文化活動的關懷和認識。
本文同時刊載於明志電子報第125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