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今數位通訊與遠距工作逐漸興起,當我們無法面對面溝通,只能對著沒有語氣、表情、肢體動作的文字互動時,如何確定自己的意思有好好傳遞出去?對方的理解是否與自己相同呢?為此,學輔組邀請擺渡人生學校創辦人呂亮震執行長,分享數位肢體語言的內涵與特性,分析「數位溝通」容易造成誤會的原因,教導如何妥善表達和正確解讀數位肢體語言,以提升職場溝通力和工作效率。
首先,呂執行長先用一個數位符號「O7」,請大家猜猜看這是什麼意思?現場參與者提供了各種趣味有創意的回答,但是無人猜對,藉此暖身與直接破題開場。數位肢體語言慢慢地成為疫後世界的溝通主流,由於每個人對於數位工具的熟悉度、數位使用習慣不同,根據研究調查約有50%的電子郵件語氣遭到錯誤詮釋。此外,考量到數位溝通的特性,容易因為缺乏足夠的線索、傳遞延遲無法完全同步,以及科技帶給人的隱藏空間與效果等,而造成數位斷鏈的現象。
針對以上數位溝通的困難,呂執行長分享如何將傳統肢體語言轉換數位肢體語言的訣竅、傳遞數位訊息的三度原則、根據不同溝通對象的親疏和信任度適合的溝通方式,以及在電子郵件/app/視訊會議/遠距教學等,不同媒介情境時,應注意的事項。透過情境模擬範例,針對不同的數位溝通困境給予具體的建議,提升數位肢體語言的知識和應用,使得數位溝通更加順利!
根據參與者的回饋,100%的人認為本次研習有助於了解如何解讀肢體語言,並可幫助理解傳統肢體語言和數位肢體語言的差異。整體而言,本次職涯輔導教師培訓課程內容豐富很有收穫。
本文同時刊載於明志電子報第124期。